火热之后白茶要用“三稳”夯筑根基|年度观察报告⑧

  已经过去的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全国茶人在艰难险阻面前勇毅前行的一年。站在新起点,中国茶行业面对哪些新挑战、新变局?迎来哪些新变化、新趋势?中国茶行业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求发展?

  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推出的《2022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建设性”,把握行业发展大势、聚焦明显问题、给出解决方案,通过业内资深媒体人和专家的视角,以真切的体验、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深刻的思考,全面解读了2022年中国茶行业产业链条中的焦点、难题、变化和创新,对中国茶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给出了科学研判和专业建议。

  《报告》共分十个篇章,涵盖了茶行业政策、品牌、资本、电商、渠道、教育、茶馆以及市场关注度较高的白茶、六堡茶、普洱茶等十个重要方面,坚持“观察源于一线、结论源于实践”,坚持从实践中找问题、向实践要答案、透过实践看趋势。

  近十年,能够说是白茶发展的“黄金十年”。伴随我国茶产业持续不断的发展,白茶的产量、产值及内销增幅明显,堪称茶叶市场中一波坚挺的小“牛市”,它与发展迅猛的黑茶并驾齐驱,被人戏称为“黑白当道”。据统计,截至2021年的五年间,白茶市场规模由26亿元增加至152亿元,价格一路飙升,年均增幅约15%,备受行业内外关注。

  新冠疫情以来,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健康属性愈发凸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茶市整体疲弱的背景下,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形态趋势。2022年,白茶市场的表现不乏亮点;但其发展问题也需要认认真真地对待,加以解决。

  在福建省福鼎市政府的强力加持下,福鼎白茶最早得到市场的认可,一路“叫座”,风靡全国。此外,政和白茶、云南白茶、湖南桑植白茶,以及四川、广西、贵州等地白茶产业都开始扩张,白茶市场风生水起。

  茶叶批发商业市场是全国茶叶流通状况的晴雨表。在茶叶销区批发商业市场,最早火爆的是铁观音,本世纪初期,铁观音曾红遍大江南北,能够说是家家户户的待客必备品,那时的茶叶市场,应该说是铁观音一家独大。

  之后,普洱茶、金骏眉、大红袍等茶品崛起,又铺满了销区大大小小的茶店。近几年,白茶成为茶叶流通市场中的“标配”产品,无论你以经营何茶类为主,白茶产品必不可少。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摆在那里,市场摆在那里,眼前的利润摆在那里,谁都不会视而不见、白白错过。

  流通商中,较有实力的直接选择作品牌白茶的经销商;对产品熟悉的多以茶农直采、小批量定制为主;还有一部分搭伙合作,渠道共享。

  2022年,整个茶叶市场疲态显而易见,茶叶消费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对于白茶来说,茶青价格仍有小幅上涨,但整体销量下滑近30%。仔细分析会发现,市场的波动只是暂时的,销量下滑意味着逻辑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势能”回落、需求减少。无论在话题度、购买力、还是关注度上,白茶仍有较高热度。

  经过多年快速地发展,目前福鼎白茶已从公共区域品牌向单品类、大品牌方向转变,龙头品牌优势愈发突出,品牌企业在市场拓展、渠道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力,逐步提升了花了钱的人白茶的认知。

  除福鼎白茶外,政和白茶、桑植白茶、云南白茶等公共区域品牌也积极投入到白茶大家族的发展大潮中。在政府的推动下,结合企业品牌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双方联合赋能,不断做活、做强、做大区域品牌,持续丰富白茶品类。2011年前后,白茶在六大茶类总产量中的占比微不足道,到2016年占比达到0.97%,再到2021年的2.7%,白茶发展的新趋势迅猛。结合白茶的市场表现,未来,白茶在六大茶类中的产量占比预计会达到5%左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面对充满诱惑的白茶市场,近几年,云南大叶种充分的发挥品种优势,以传统白茶制作流程与工艺为基础,乘福建福鼎白茶带火白茶市场之势,发展、丰富云南白茶品类。2022年10月,《“云南白茶”是一种抄袭和模仿》一文引发行业热议,内容直指“云南白茶”,称其不有几率会成为云南茶的希望。对此,众多业界学者、经营者发声,表明自己的立场。云南白茶如何“乘风破浪”,在工艺探索、科学体系、标准体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白茶行业欣欣向荣,很多人在这波行情中获得了红利,赚得钵满盆满。但也有人从中嗅出了一丝危险的信号。

  近十年,白茶发展按下“加速键”,发展迅猛,从2013年至今,福鼎白茶价格年增长达到了15%~20%,“野蛮生长”后,一批白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群已初步形成。企业做大做强,背后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在市场变化快、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企业的每一次探索都是一场考验。

  白茶品牌的扩张方式主要为少数直营、重点经销、扩大加盟。一是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用于产品的开发;二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于门店加盟及支持,此外还要应对各种风险,比如资金链吃紧、价格高位风险等。故此,在专注发展、扩张的同时,需要补充好“营养”,放慢步伐,稳健发展。

  目前白茶市场热度与状况和2007年普洱大热的市场状况非常相似。白茶价格突飞猛涨、居高不下,老白茶走俏,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带动了白茶的涨势,如同普洱茶的年份茶。2015年左右,老白茶价格开始抬头,并在随后几年一路疯涨。老白茶越炒越贵,进入白茶市场的人也就越多。大量游资或厂家开始囤积白茶,同时市场端的白茶需求量也逐渐增大,间接炒高了茶青的价格。

  在以“投资”为目的的驱动下,存茶的人比喝茶的人多,人人都想从存茶里面赚一笔。长此以往,白茶很大概率会重蹈普洱茶的覆辙。现在还有不少人前赴后继在囤白茶,但这些白茶没有喝进肚子里,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高位白茶市场急需回稳,及时降温,避免优势。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各地茶区的茶树品种有不同的特点,也有各自优势。当下白茶市场中“福鼎白茶”与“政和白茶”依托“福鼎大白”“福鼎大毫”、“政和大白”“政和菜茶”等优势品种资源,在品种培育、制作技艺及安全品控上都有较好的把控,其口感与品质获得了市场的肯定。

  除以上两地外,福建松溪、建阳、柘荣、福安等地也是白茶的重要产区。好原料、好产地、好工艺、好天气等条件更是高品质白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此看来,好白茶的产量一定是有限的,不足以满足全国乃至全世界茶人对白茶的需求,这是一个基本的理性判断。

  在市场的推动下,周围产地及全国其他产区的白茶,纷纷按照福鼎白茶制作流程与工艺来加工,许多外地茶充入,严重影响了白茶的发展。从制作工艺来讲,不同的茶树品种按白茶工艺制作,称作“白茶”无可非议。但如冒充“福鼎白茶”,抬高产品价格,无疑会扰乱市场,让我们消费者无所适从。

  “买涨不买跌”是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一种“惰性思维”。如今,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更加看中“老白茶”的价值。毋庸置疑,老白茶在口感风味、健康属性上有着天然优势,但如果让市场“追老厌新”,并不是件好事情,不同时期的白茶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和价值。

  老白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喜爱,随之带来的是“年份造假”“做旧”等现象。作者觉得,“年份造假”是信誉问题,任何时期都不可取。但对老白茶年份在销售中“信口胡说”、在包装印刷上“标识虚夸”等现象都会存在,对此进行规范,势在必行。而“做旧”是工艺问题,如果生产者明确标注“新工艺”,但通过“新工艺”达到了“老白茶”的口感,是可以被接受的。

  白茶的火热,驱动生产商不断迎合市场,新概念、新卖点、新词汇层出不穷。有年份概念的老树白茶、古树白茶、年份白茶等;有生态概念的荒野白茶、有机白茶、荒山白茶、高树白茶等;有工艺概念的金花白茶、手工白茶、炭焙白茶等;还有形态概念的龙珠白茶、白茶方砖、迷你白茶、饼干白茶等。这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词汇,让我们消费者如坠五里雾中。回头对照普洱茶的发展,这些概念都似曾相识,算是老套路了。

  不出意外,接下来还会有日晒工艺白茶、荒野小菜、干仓白茶等新概念。当然这些营销手段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但如何借鉴、汲取普洱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是白茶下一步要补的课。在稳定满足供给需求、品饮需求和收藏需求的前提下,不单纯炒作概念,而应以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建立核心技术、打造差异化产品,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体验和功能价值。

  白茶得到消费者的追捧,得益于不炒不揉的传统工艺,得益于鲜爽醇厚、毫香蜜韵的风味特征,更得益于它独特的健康属性。

  存白茶,是为了更好地品饮白茶,感受时间与空间为白茶带来的转化,体验白茶风味特征的变化,而不应为了投机。白茶的收藏属性强,但真正升值也要具备多种因素。一是产品本身就具有流通性,不是有年份的白茶就有市场、能变现;二是白茶的仓储需要条件,不是年份越久口感必然越好;三是要尊重白茶,其收藏属性才有更大价值,它的价值不止于价格,而是让更多人感受到白茶的魅力。因此,生产端需要稳生产、稳价格;消费者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合理收藏。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白茶的发展,一定要通过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营造理性、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促进消费,提升白茶产业占比。

  《2022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推出,所有发布相关联的内容知识产权为中华合作时报社及作者共同所有。没有经过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进行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