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让密林中的古茶园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03-14 行业新闻

  新华网昆明4月13日电(李宁 明德)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普洱茶发祥地之一,当地世居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是发现和利用茶叶较早的民族,古茶树资源和深厚的普洱茶文化,促进了西双版纳州茶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园)大多分布在分布在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勐腊县易武镇等乡镇。大部分集中在海拔1000米的湿润雨林到2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总面积8.73万亩,总株数548.59万株。

  贺开古茶园位于勐海县勐混镇,主要分布在贺开村委会的曼迈老寨、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三个拉祜族村子,大约有8000亩连片古茶园,是西双版纳州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从勐混镇出发,沿着盘山路抵达曼弄老寨,村民曹杨一家,就住在贺开古茶园入口边,与房前屋后的古茶树和密林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茶在林中、房在茶园”的古茶园景观。

  “古茶园隐于密林,房屋隐于古茶园,是曼弄老寨的一大特色。”曹杨介绍,这几年,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村民都懂得了保护古茶园的重要性,不会去过度采摘茶叶和砍伐树林。古茶树与其他森林植被混生,已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贺开古茶园里,随着天气转热,挂在古茶树上的粘虫板粘到的害虫慢慢的变多。而被截掉部分长虫的枝条,创口处涂抹药液的古茶树也不在少数。

  在贺开古茶园里,村民砍掉虫蛀部分再涂药养护古茶树(4月10日摄)。新华网 明德 摄

  “很多古茶树都存在这种钻心虫,不加以防治就会导致枝干空心,甚至是主干空心,若空心过度,就难有重新生长的可能。只有砍掉虫蛀部分,涂抹药剂,保持树干水分,让伤口尽快愈合,才能防止这种虫子对古茶树造成更大的伤害。”国家二级评茶师陆文婷说,古茶树涂药后通常要养护一年后再恢复采摘,让古茶树树冠得以恢复并有良好长势。

  近年来,依托位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相关研究成果,勐海县开始探索适合古茶园保护和发展的方法措施,结合“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项目,在贺开等村开展古茶树保护技术示范工作,建立示范点面积386亩,集成展示古茶树修剪、有机肥替代等综合绿色管护技术,并在贺开、班章等古茶山开展病虫害防治及科学采摘、挂牌管护216株。

  古茶树进入春茶开采期,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班章村小组也开始热闹起来。近日,在老班章村小组门口,所有外来车辆陆续被拦停检查。

  “外来车辆不能进村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古茶园附近没有多余的空地可以停车;二是这样做才能够减少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是防止有人私带外面的茶叶入村,与老班章茶叶混淆,影响老班章茶叶品质。”老班章村小组党支部副书记杨进华说。

  老班章村小组的古茶园地处布朗山布朗族乡腹地,常年云雾缭绕,阳光充足,雨季降水丰富,植被保存十分完整,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状态也让这里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可循环的生态圈。

  陆文婷介绍,老班章古茶园以优质红壤为主,深厚的落叶枯枝形成了肥沃的腐殖层,增加有机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同时,使茶树发达的根系获得更加充足的养分,为鲜叶输送更多营养的东西,回甘快且山野气韵浓的老班章古树茶由此产生。

  但随着老班章古树茶品牌声名鹊起,入园参观人数日渐增多。在当地政府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下,老班章村小组集体出资,修建了老班章古茶园参观栈道,有很大成效避免了古茶园遭受踩踏后生态被破坏的问题。

  接下来,勐海县有关部门将围绕“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项目建设,开展茶园种植培养面积和分布现状及茶园森林结构功能调查,精确掌握县域范围内生态茶园的种植培养面积、分布现状及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含量,构建勐海县茶园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样地,为古茶树资源发掘和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科研数据支撑。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认为,开展古茶树资源发掘和利用,不但可以直接选育优良植株培育新品种,也可为茶树杂交育种提供亲本材料,是创制茶叶多样化产品的重要来源。

  作为全州的“金字招牌”产业,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做大茶品牌、做强茶产业、做好茶旅融合,推动茶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历任领导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索。

  早在2011年,西双版纳州就率先制定、颁布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推动全州古茶树资源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在今年提出将重点实施的“八大工程”中,西双版纳州的“第一大工程”,就是全力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

  下一步,西双版纳州将着力做好古茶树(园)的资源普查,强化对古茶树(园)管理的技术指导。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古茶树(园)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联结体系,并鼓励人工茶园森林化改造,提升人工茶园生态功能和茶叶品质,实现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赋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