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2023-12-04 行业新闻

  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撑,乡村振兴无疑是画饼充饥。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由于地理、交通、历史等问题造成我区部分村庄经济发展落后,村级集体经济捉襟见肘。

  近几年来,我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发展模式。2019年,35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46750万元,3年内的年均增长率达9.45%。

  循着用好天然禀赋、盘活闲置资产、打造特色文化等三大典型路径,记者探访了我区部分“强村”,看这些村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锦溪村位于溪口镇西南处,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落后,10年前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3万元,农户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300元。

  “我们村地处山区,必须靠山吃山,深入挖掘山区特有的资源禀赋!”村党支部书记金忠芳说道,“为不断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之路,当时我们踏遍了江西、安吉等地,考察了红豆杉、小核桃等产业,有的不适宜在我们村种植,有的缺乏市场竞争力。后来在诸暨边远山区考察时,看到当地通过发展香榧产业,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别墅,开上了私家车,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让我备受启发!”随后,金忠芳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多次深入调研和实地取经,并在锦溪村探索发展香榧产业。

  2010年,锦溪村香榧基地开建,2018年,首批100多亩香榧树结果迎丰收,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如今,锦溪村香榧基地已成为全市最大的香榧连片种植基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5万元。

  这10年里,为发展香榧产业,锦溪村多方筹资,新建17公里机耕路,拓宽并硬化了香榧产业园区内长5公里、宽5.5米的水泥路,建起了两座蓄水7万立方米的山塘水库,为1000多亩土地铺设了喷滴管,建造了配套的生产管理用房。此外,村里还聘请诸暨香榧研究所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为香榧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村里还计划新建一座香榧加工厂,形成一条集苗木培育、干果售卖、精油提炼为一体的产业链,把香榧产业做强做大。接下来,我们要把锦溪香榧的品牌打出去,从宁波走向全国。”金忠芳早给该村未来发展绘就了一幅蓝图。

  这样依靠“天然禀赋”做文章的实例,在我区还有很多。如位于大堰镇西南面的董家岙村,群山环绕,坏境优美,空气清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困村到“宁波白茶第一村”,该村就是充分的利用村集体白茶基地资源,引进茶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村企共营模式,实行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及茶园慢节奏深度体验游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

  又如倚山临海的松岙镇街横村原以蜜橘、茶叶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该村一方面促进水蜜桃、猕猴桃、石榴等多种农产品育种技术引入,全力发展生态游、采摘游;另一方面借力村域内的风车公路旅游资源,移栽了8000多株野生杜鹃,打造“高山花园”新景点,并规划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激活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谢界山村位于大堰镇南端,处于横山水库保护区内,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四周群山郁郁葱葱。该村有农户267户、在册人口787人,非流动人口仅有150人,绝大部分在60岁以上,属于典型的“人空、房空、产业空”的山区空心村。

  受客观因素制约,谢界山村选择发展乡村旅游,借助大堰镇成为全市首批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的“东风”,谋划发展民宿、农家乐和农事休闲产业,致力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我们梳理出村中闲置资产予以改造利用,如此不仅节约资金,也可以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村党支部书记陆宝法介绍说,2017年,他们将空置的一座危房改建为村文化礼堂,并在文化礼堂内设置了村旅游集散中心和酒庄体验区。除此之外,近年来,该村还分期分批对古树、古庙、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建设了停车场、步行道、指示牌等基础设施,同时深入挖掘和整理村史、文化传承等。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前两年谢界山村大胆尝试“三权分置”,通过整理宅基地促使闲置土地焕发新的生命力,并顺利引进宁波著名民宿品牌“柿子红了”,建成后游客纷至沓来,“一床难求”。

  同在大堰镇的后畈村,利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引进工商资本开发悦茗文创,建设农创馆、缸瓦艺术小巷、精品休闲民宿等项目;大堰村则通过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引进了花雨醉、乡村酒吧等民宿,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

  近年来,莼湖街道缪家村正从传统农业村向特色风筝旅游村转变,去年村集体收入比2018年翻了近一番,可以说用一条风筝线牵出了小村的大梦想。

  这事还要从2018年5月的一个夜晚说起。当晚,缪家村党支部书记缪静锬像往常一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思考村庄发展趋势。无意间,他看见北京卫视正在播放的访谈栏目中,受访者正是从缪家村走出去的缪伯刚。看着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的缪伯刚,在节目里述说着曹雪芹风筝的前世今生,缪静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没有文化就创造文化,何不发挥乡贤优势,把缪伯刚的“曹雪芹风筝”文化与村庄发展相结合,发挥其影响力,将缪家村打造成风筝文化旅游村?

  第二天一早,缪静锬就召集村两委会成员开会,把打造风筝文化旅游村的想法对大家说,得到了两委会成员的一致赞同。随后,缪静锬辗转联系上缪伯刚,转达了他和村民共同的设想,心怀家乡发展的缪伯刚欣然应允,一个风筝文化旅游村就此萌芽……

  缪家村打造风筝文化旅游村的想法也得了莼湖街道及有关部门的支持。2年来,村里陆续建起了曹雪芹风筝博物馆、曹雪芹风筝古树林、南鹞北鸢手工艺研究院、缪家村文化礼堂、苗慧学堂、苗慧国学文创馆、缪家学社、缪家村文化民宿、缪家村生态旅游采摘园等。“未来我们还将打造风筝研学基地,不断丰富旅游服务产品,将风筝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入结合,以此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无独有偶,裘村镇马头村也依靠发展特色文化实现了强村梦。该村历史悠远长久、人杰地灵,建村已有1100多年,是远近闻名的“教授村”“将军村”。村内至今仍保留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群4万多平方米,有20多个保存较好的单门独院古宅和四合院门进,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斑驳的旧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卷。

  “水墨马头”慢慢的变成为马头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旗帜:通过在古村落核心保护区域打造历史背景和文化陈列馆、乡贤名人馆、酒坊民俗活动体验馆、红色教育展示馆等方式,将文创、旅游、教育、商业与马头古村发展相结合。

  改造以后,中国美院师生多次来这里写生采风;院线电影《烛仙》来这里取景拍摄;中国美院宁波籍学生来这里举办暑期作品展;国外友人来这里领略浙东风光,体验民俗风情;濮列平、王晓明等一批水墨艺术大咖云集于此,畅谈古村与艺术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