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Day8-9 第一批获奖名单公布华语片有斩获!

2024-02-27 系列产品

  今日口碑榜我们除了日常更新外,也加入了今年柏林入围华语片的所有前方评论。主竞赛单元最后一部更新的影片是《荣归主颂》,意大利音乐人出身的导演首部长片作品,献给一段历史中没有被看见的女性作曲家。一篇girls help girls的爽文,一路平坦到底,剧情确实有些草率,媒体场甚至有人发出”booo“的倒彩声。而让人诟病更多的,是在柏林主竞赛单元出现了这样一部无脑爽文式傻白甜迪士尼仿作。如此选片是卡洛卸任前放飞自我,还是意大利主宾国的外卡选手?都让人质疑。

  银幕国际场刊目前《我最喜欢的蛋糕》和《恶魔之浴》以3.1分并列成为场刊最高分,《我最喜欢的蛋糕》也是目前金熊奖呼声最高的影片。而场刊中低于2分的作品多达5部,足以可见今年柏林的选片质量,希望明年换主席后能给柏林带来新的转机。

  马丁·斯科塞斯领取了终身成就奖,颁奖现场的乐队奏起了《花月杀手》的配乐,由维姆·文德斯为他颁奖。柏林电影博物馆的艺术总监Rainer Rother表示,本次终身成就奖的颁发一部分是为了表彰斯科塞斯自70年代以来在维护老电影方面做出的工作成果。斯科塞斯也回应称,“能找到保存良好的电影拷贝十分艰难。”许多战前的电影拷贝都破损得无法播放了,他的团队当年只能找到英国、一小部分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

  斯科塞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了技术变革对电影的影响:“我不认为电影正在彻底消亡——不,我认为它正在经历一次巨变。这两种情况不该混为一谈。”

  他谈到了过去看电影的习惯正在被一种新的形式所取代,但这种取代不一定会成为威胁:“在过去,如果你想看电影,你得到电影院去。不管那个电影院条件怎么样,毕竟是电影院,你始终处于一个公共的观影环境之中。”而随技术发展和娱乐业的巨变,这样的一种情况可能改变了。“电影人唯一能坚守的就是作为个体表达的声音。”

  最近,斯科塞斯和他的女儿弗朗西斯卡一起拍摄了不少有趣的短视频,成为新一代社会化媒体的明星博主。斯科塞斯表示,媒介的性质远没有个体想象力的灵感重要。“一个人想要表达,既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拍TikTok短视频,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拍一部四小时的电影或两小时的迷你剧。”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应该被技术给吓倒,并且你也不可能会成为技术的奴隶…...让我们掌控技术,把它置于一个正确的位置——让技术成为一个能帮助个体发声的工具,而不是那种消费后就被抛弃掉的东西。”

  意大利音乐人出身的导演首部长片作品,献给一段历史中没有被看见的女性作曲家。一篇girls help girls的爽文,一路平坦到底,剧情确实有些草率,媒体场甚至有人发出”booo“的倒彩声。但确实在疲惫的电影节后半程庆幸看到这样一部轻松愉快的影片。开场的编舞惊艳,后面的每场音乐段落都赏心悦目。贯穿全片的电子音乐时时提醒本片的当代视角。最后一场在教皇面前的表演是姐妹们的无政府主义狂欢,女孩们用流行歌舞尽情释放快乐的能量,而一旁的各路精英权贵们乱作一团,放在电影宫这个空间里展映也似乎把骚动的影评人们纳入其中。《芭比》之后又一部女性和大众文化的携手之作。

  万万没想到在柏林主竞赛会看到一部迪士尼糖水片……挖掘被历史掩盖的女性音乐创作者,如何以更当代的音乐挑战古典乐范式,进而挑战其代表的权威(真的会让人想到《犬王》),想法不错,但整个剧本都太顺拐太天真太肤浅了,女主无师自通如有神助,没费什么功夫就赢得同盟,轻易拿捏愚蠢奸角,最后在教皇面前大闹一场也能全身而退,这种无脑爽文式写法真是够了……商业院线放放就算了,进主竞赛真的贻笑大方。

  如果这部片不在主竞赛(比如去个新生代14plus或者全景、展映),一点问题都没有,三星起。搁在主竞赛里就难免让人要吐槽,选这种傻白甜迪士尼仿作,是卡洛卸任前放飞自我,还是意大利主宾国的外卡选手?音乐上搞这种穿越式的玩法就该多搞点间离效果,女主角应该要么是个非裔,要么染个发穿个牛仔裤和匡威鞋(所以索菲亚·科波拉在《绝代艳后》里其实是做对了),哪怕全程说英语呢……这剧作也不行啊,全程金手指开挂大,连哪怕一丁点障碍都没遇到过,国内网文都不这么写了……

  中规中矩的历史恐怖片,讲述因惧怕下地狱而无法自杀的信者,通过实施谋杀后被处决这种不可思议的手段,实现求死的惊悚故事。胜在摄影和表演精湛,氛围营造得也很不错,对欧洲蒙昧状态的描绘会让人想到老勃鲁盖尔的画。败在故事发展和人物塑造和对女性困境的展现都太常规了,剧本比较平庸。但最后的血腥狂欢还是有点被震到(敢情爱吃人血馒头是全人类共有的陋习),尤其女主忏悔一幕的表演,拿奖有戏?

  一言蔽之,影片基于历史资料讲述了近代奥地利“吃人”的封建渔村里的猎巫惨剧,首尾遥相呼应并留下循环往复的省略号。影片整体叙事沉稳、视听工整,时不时有尺度较大的血腥暴力镜头吓退一些观众。平铺直叙了几乎整部戏之后,女主角以一段精彩的歇斯底里的独角戏引出结尾的高潮:人们争饮女巫截断的脖颈喷涌出的鲜血,载歌载舞为跨越国界永不过时的鲁迅致敬干杯。

  这婚礼大操大办,吝啬地主跟雇工,婆媳关系,妈宝男丈夫,生娃焦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及最后人血(没有馒头)的名场面,简直觉得不是在看一个奥地利片……当然本片没展开的是丈夫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隐晦地暗示了一下丈夫是个同性恋),所以这片真是非常正确的电影节议题,通过讲述被压抑的女性的故事来重新书写历史,类型方面虽然都是套招,但是摄影和美术还挺讲究的,弱光和风景拍得都不错,属于那种看不看都行但是在影院看一下也还不错的电影。

  终于有机会在大银幕看《行者》系列。虽然构思和技法上都是典型的美术馆电影,但影院环境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确乎能看进去。别看小康走得慢,但其实本片一点都不拖沓,剪辑点选得非常精当;结构上两线交织(有几个空间两人先后进入)也富有韵律。好睡是真的,影院里鼾声此起彼伏,但其实睡了也并不会错过什么……

  看了这部才意识到此前《小城二月》和《南方少女》都是为这部影片做的演练。邱阳的长处很明显,影片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刻,目前可以说已经能建立起一种体系性的邱阳式视觉风格,到了看一帧画面的构图和布光都能识别出来的程度(reference我想到的是布列松和帕夫利科夫斯基)。本片中也有所有邱阳电影里必备的情绪性奔跑长镜头。不过片子还是很挑战观众的,首先就是会把很多关键信息放在画面之外使用画外音(也是邱阳风格要素),英字+常州话就会漏掉一些信息;其次又试图在限制景别和特殊构图(多使用人物背影近景镜头)的情况下来表达生理(药物副作用)和心理的剧烈起伏,很多时候就只能靠意会……我其实还是很好奇邱阳这套(很完备的)视听系统除了现在这几部之外到底能适配什么样的故事。

  延续了短片中的视觉策略,暗调摄影,色彩常常暖偏红或冷偏绿,布光十分考究,一些时刻的声音设计也很出色(例如细微的摩擦声被放大至前景)。但赏心悦目的风格化半小时后渐渐泄气:形式没有变化、叙事(省略法)没有奏效。更何况刻意温吞轻细的说话的方式,很容易地滑向矫饰。毫无前因后果的女同情节也是大减分项。在短片体量内不显眼的问题,扩为长片后明显力有不逮。

  目前为止看的场次里中途退场最多的一部,难看到结束后有个不认识的老外记者看见我们是中国人面孔就拉着吐槽……就像把一部短片硬是以三分一慢速拉长到100分钟,所有人说话都是毫无意义的慢~慢~慢,让人直想按三倍速快进。风格化影像值得肯定,但对中国女性困境只有叠buff式的呈现。从头到尾就是女人好苦好苦好苦,但公众号上随便找篇与之相类似的文章都能比这片有更丰富的细节和表达。硬加的LGBT元素更是莫名其妙感觉完全就是迎合影节。这种空洞PPT不拍也罢。

  70多岁资深女导演的作品,改编自亨利·詹姆斯的名作《螺丝在拧紧》。摄影非常讲究,构图布光都是按古典绘画(尤其荷兰静物画)来做的。不过把女主角改成纪录片导演就有点顺拐……

  本片先后入围圣丹斯和柏林电影节,很可能标志着内地新一批在海外留学导演在电影节方面的正式崛起,以与国际电影节完全接轨的创意和视听观念,以及创作与制片方面的充分全球电影化,建立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此前“电影节电影”的方法。影片显然并非现实主义或者情节剧的做法,看似“悬浮”实则是有意地以对现实的观察进行高度的概括,包括台词写法也有很明确的全球传播的指向,使用了电影史经典的”闯入者“母题,并以控制精确且极富风格的构图、置景、声音设计及调色来践行导演的作者理念。与之相匹配的表演也进行了调整。最有趣的是生物学角度的一些视听构思(除了显微镜视野构图之外,撒尿标识领地这个行为真是精彩,其实这类内容可以更多点)。当然剧作和表演方面还有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木头人   ★★★★

  普通影迷,第三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把家庭题材拍出惊悚片的质感,林见捷做了一次值得肯定的新尝试。《家庭简史》涉及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阶级固化等一系列中国社会问题都并不新鲜,但此片的特别在于将其拍成了一个冰冷的寓言故事。都是鸠占鹊巢的阶级叙事,前半段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寄生虫》,但越看就越觉得实际上并不一样,如果说《寄生虫》是从底层看中产,那《家庭简史》的视角则是倒过来,它试图解释惧怕阶级跌落的中产焦虑的心理根源。结尾更是细思极恐:鸠占鹊巢看似失败,实际在精神上已经成功。原本向往自由的年轻灵魂,在底层的“逼迫”下被成功改造,自觉加入内卷大军,而且也可预见地会将这种焦虑传递下去。

  几乎也能打五星的作品(除全景外还是首作/纪录片,希望有个奖吧),这种基于档案的散文电影虽然现在已经是国际电影节上的常规操作了,但是卷档案的话这个导演也算卷王级别——购买了大量(尤其是革命之前的)超八家庭录像并自己来扫描,甚至建立了一个网站数据库为这些录像的主人来寻回他们“丢失的(并成为违禁的)记忆”;以及这部影片后半段联系上了电影节最热点的伊朗阿米尼,并且全片丰富的、多种媒材的档案和个人档案,从较为新颖的角度把伊朗被教法压抑的女性几十年来为自由抗争的历史梳理了一遍,非常能引发观众共情。更棒的是片子还联系到了疫情、导演出国参加艺术家驻留计划并被迫滞留等人生经历,使得对议题的讨论不仅限于喊话而是更富有生命经验的温度。结尾也是相当之动人。论坛单元 >

  主演: 松村北斗 / 上白石萌音 / 涩川清彦 / 芋生悠 / 藤间爽子

  电影学者有着后311/后疫情两解的“病友片”(是的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个更高级一点的《小红花》)。除了两大主角其实片中许多人各有各的伤痛,只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尝试共情(但想要理解又是绝对不可能的)。片里的社会是真团结友爱与美好啊,就当是导演的《礼运大同篇》吧……延续了前作16mm摄影,叙事和剪辑上多使用”信息后置“的方法(此前没这么大范围地用),还真是挺有味道的。另外居然还玩了个(简直滨口附体的)幽灵录音带…

  读原著小说的时候就不太喜欢,看过电影之后依旧没有被治愈到。整体太平,略感无聊。无法投入情感的原因可能在思维忙于对比分析的任务,检索三宅唱对原著情节做出的修改,确实可圈可点:小说中关于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讨论被全部省略,避免了轻易的(影迷导演热衷的)元电影设置,也许因为影片已经是电影化本身。抛开影片的一头一尾,小说中大量的心理独白被删除,以“可见的动作”揭示“不可见的心灵”。最后一段扣题的宇宙漫谈也是电影所加,温柔且略显鸡汤。木头人   ★★★

  从开头第一秒就怀疑这是拍出《你的鸟儿会唱歌》和《惠子,凝视》的三宅唱吗?满满的公益片质感,两位偶像演员共演了一部日式正能量多到有点超现实的和谐社会治愈片。完全没看出用16mm胶片拍摄的必要。新生代单元 >

  即使口音这次对了,但和《红茶》共享一种漂浮感,许多台词不是出自角色之口而是出自作者之口,带着一种奇异的日式中二感。剪辑上有些小巧思,但是在没有打磨得很顺滑和坚固的叙事面前,小巧思可能会沦为小聪明。

  大量拆迁的景观在外观上很难不让人想起《三峡好人》,可以把影片看成一部“厂院题材”,少年执着于的洞穴探索其实就是对国企空间的一种(内窥镜式的)全新的观察角度,将国企背景弱化使得影片没什么历史负担的同时,又得以打开了某种历史纵深。与之并行的中二少年青春片拍得也挺到位。动画片部分不算突兀,但局限在梦境里又有点用窄了,此外其实不同媒材和时代标定可以用得再丰富一点……

  如导演在映后所提的鱼缸的比喻,银幕于他来说像玻璃墙壁,对面的一切都是摄影机平等的观察对象,人只是画面中的一个元素、不存在角色和故事。人的声音构成语言的意义,但不主导影像的意义。而鱼缸的玻璃则是他想要去触碰(从里面还是从外面?)的极限。将摄影机逼至绝境、在恶劣天气下保持开机,以看见不同的景/图像;处在不同远近极端的视觉和听觉或同时出现或穿插剪接。于是这是一部用极端做实验的电影。注视着不宜生活的极端环境一步步变成抽象的构图,我们最终被赠予蓝天和鸟儿,被带回到生命之中。

  柏林Day6-7 柏林选片历史上的耻辱,遭华语影迷集体差评这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