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捧红这“平价国产之光”它反手就涨价打脸所有人

2023-12-30 系列产品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带有“康师傅饮品”标识的告知函,宣布将对旗下的冰红茶、绿茶、茉莉蜜茶、冰糖雪梨等饮料的建议零售价进行调整。

  有客服说并未接到涨价通知,海报是厂家的促销行为;也有客服表示接到通知了,但线下具体执行价格调整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但这已经足以让上个月还在夸它“更有性价比”的人,感到自己的一片真心被辜负。

  合理怀疑,如果康师傅的涨价传闻发生在去年,哪怕发生在今年上半年,都不可能会引起如此大的舆论风波。

  可它偏偏选在了这样一个时间段——距离它靠“土狗饮料”的名头在网络上翻红,才刚刚过去两个月。

  把这个曾被各种“高端健康饮料”挤到货架角落的童年回忆,重新捧成了便宜网红。

  那阵子无论是爱炫肥宅快乐水的大学生,还是平时只喝无糖的年轻女孩,都可能从超市提回两瓶康师傅冰红茶。

  没想到夸它“这么多年还是三块钱”的声音还没落,对面反手就来了一波“谢谢支持,但我们得涨价”。

  就仿佛你真金白银捧出了一个平民偶像,结果偶像火了之后开始嫌弃这帮粉丝太low。

  在其中一个版本的官方回应中,康师傅对涨价原因的解释是:“因原材料、用工成本上涨等原因,全国零售价将统一调整。”

  然而有媒体分析了康师傅的财报,认为涨价的原因与其说是成本压力,不如说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营收。

  且上半年由于白糖和瓶子原料PET树脂的价格波动,饮品业务的毛利率还增至32.7%,高于集团整体的毛利率。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分析中写,“这波饮料涨价似乎更多是为了营收增长,而非单一缓解成本压力。”

  今天网友们对“康师傅饮料涨价”这条热搜的吐槽,已经深刻诠释了什么叫爱之深、责之切。

  “又不是只有你康师傅有冰红茶,统一这次看起来真的可以统一平价饮料界了。”

  就连喜茶、瑞幸们都已不再削尖脑袋往“高端”的赛道里挤,而是齐齐迈进了20元,甚至10元大关。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康师傅这次能够说是放着自己的舒适区不呆,非要逆“下沉市场”的潮流而动。

  相比于康师傅将1L装的饮料从4块涨到了5块,这一波被骂得更凶的其实是“从3块涨到了3.5块”的500ml中包装,尽管后者看似涨幅更小。

  康师傅迈过了消费者心中一个重要的门坎——毕竟早在90后、95后的学生时代,“3元”在瓶装饮料界就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像统一、康师傅出的各种果汁茶饮,以及可乐之类的碳酸饮料,零售价格基本都在2.5元、3元左右。

  而高于3元的算是“奢侈品”,基本都有些额外的标签,用现在的话说叫“赋能”——

  比如4块钱的脉动是“能够补充体能的维生素饮料”,4.5块的美汁源果粒橙里有线块的红瓶“尖叫”有个酷炫的喷射盖子……

  但如今无论是连锁便利店还是普通小超市,3块以下的饮料都已经慢慢的变少、几乎难寻。

  今年5月份有记者走访北京某社区超市,发现货架上售价不足3元的多是一些矿泉水及小规格可乐、雪碧、苏打水等;

  有超市店员就表示,“店里5元以上的饮料,大多数都是近年来新出的牌子或者产品。”

  当年元气森林们靠着小清新包装和“健康”这两道标签,打响了瓶装饮料的高端之战。

  从“微量元素丰富”的鲜榨果汁,到“0糖健康”的花式茶饮,再到号称“真茶真奶”的瓶装奶茶……

  “土狗饮料”冰红茶爆火那阵,多少人跟风买回去只尝了一口,还是默默换回了常喝的无糖茶——“确实便宜,但现在真受不了那个甜度。”

  但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是:很多平价饮料这些年来其实也在悄悄涨价,突破3元大关。

  只不过在同行们动辄破十的售价面前,平价饮料标签上多的那块八毛,实在太不显眼。

  就比如今天有人用“可乐不涨价”来拉踩康师傅,但其实可口可乐的建议零售价早在2021年就已经从3元上涨到3.5元。

  今年以来,宝矿力水特和养乐多的零售价都上调了0.5到1元不等,就连怡宝矿泉水都涨了一块钱。

  更不要说即使是像康师傅、统一这些原本靠平价饮料打响名头的品牌,这几年来从来就没放弃推出高端线饮料的努力。

  这两年来,几乎每一个跟年轻人有关的消费潮流,都曾陷入过“太贵”“涨价”的争议。

  超市货架角落里能够找到朴实的本地酸奶,家门口小卖部的冰柜里有2块5一根的绿色心情。

  看到公司楼下又开一家人均消费30+的奶茶店,大可以举着一瓶冰红茶说“不是奶茶喝不起,是康师傅更有性价比”。

  便利店里最便宜的冰糖雪梨都卖到4块甚至4块5了,只能心酸地端起保温杯,安慰自己“没关系,白开水明明健康又好喝”。

  其实从客观角度来说,即使后续康师傅正式公开宣布调整建议零售价,也不会对消费的人的钱包产生太大影响。

  5毛、1块放在如今的消费坐标系中并不算多。更何况在很多零售店里,冰红茶们的售价早就超过3块钱了。

  这类传统瓶装饮料的销售模式是层层分销的,厂家以较低出厂价卖给分销商,分销商再在保证自身利润的基础上向下一级售卖。

  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几何,其实要看销售终端,也就是具体店面整体的利润计划。印在瓶子上的“建议零售价”,就的确只是建议而已。

  由于各个渠道的进货价并不相同,即使品牌公布的建议零售价上涨,也不见得所有店家都会跟着涨价。

  之前可乐上调价格的时候,就有便利店老板说如果进货涨价幅度不大,他们愿意牺牲部分利润维持原价,“给消费者留下一种我这里物美价廉的印象。”

  “康师傅饮料即将涨价”的消息能引发大范围吐槽,比钱包先痛、更痛的其实是网友们的心。

  尽管只有5毛钱,却以一种轻飘飘的姿态击溃了“我爱的饮料永远平价”的假象。

  也击穿了很多年轻人“只要我愿意消费降级,美好生活就不是难题”的天真幻想。

  如今大家主流的消费观早已变成了“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希望尽可能剥除等消费主义在商品上附加的标签。

  拒绝“买了xx你就是中产”“用了xx你就是潮人”的虚无许诺,只愿意消费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如果连“生活”都逐渐变成了高攀不起的东西,那你我手里最终会还剩下什么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